00【发刊词】:想做一张地图,而不是导航。

2022/10/16 03:55

嗨大家!好久不见。没错,我又开启新企划了,这次是newsletter:)

本期阅读先导

  • Newsletter订阅方式
  • 想做的不是一个导航,而是一张地图
  • 日常是被创造的,而不是被记录的
  • 时间更像是做工粗糙而卡顿的沙漏
  • 好的文字本身就是有力量的
  • 如果你张开耳朵来听,你会在一切声音里听到你自己的声音

前言

其实newsletter刚在简中互联网流行起来的时候我就想做了,但想着自己B站、微博、公众号、播客的四线创作,觉得自己大概是承受不起再多一个了。于是一再搁置。而事实证明,你真的想做的事情,早晚都会(找到借口说服自己)做的:)

暂定的计划是尽量保证隔周更新一次(会定时在周五上午八点发送至你的邮箱)。除正式的邮箱订阅外,每期newsletter都会同步到微博、播客和公众号(但强烈建议通过邮箱订阅,这样才能永不失联,准时出现♥!)。

【Newsletter订阅地址(以下两个网址均可)】

https://warpdrive.zhubai.love (这个也可以用微信订阅)

https://warpdrive.hedwig.pub

那么,接下来是我说服自己开始做newsletter的理由,也是我期望这个newsletter能达到的目标——信息领航与自我建档

1、信息领航

是的,领航。如果说我之前的创作是间歇性地为大家提供航行动力的话,这次的newsletter就将是陪伴性的持续领航。

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:抱着非娱乐目的刷手机——想要读到鞭辟入里的社会评论,有趣有理的科学新知,或是真诚动人的文学作品。而喜欢的创作者更新频率太低,靠搜索引擎寻找优质信息更是难上加难。若是转向算法推荐,常有的结局就是在无止尽的下划中耗尽耐心,或是被别的娱乐推送所吸引。看遍各种社交媒体却收获缺缺,明明是想获得知识,却好像只是无意义地刷了很久时间的手机。

在经历过许多次这样的时刻后,我意识到能拥有一个帮自己筛选信息的“信息领航员”真的很幸福也很重要。许多探讨社交媒体成瘾的文章都提到我们应该将“手机工具化”——主动利用手机去获取资源而非被动地被推送信息。然而,如今大家面临的窘境也许不是“不想把手机工具化”,而是手机本身正通过各种信息加塞来“阻止我们将其工具化”。若在每个忙里偷闲打开手机的时刻,我们都能心满意足地收获到满满的高质量信息,那么手机也许才能真正成为工具。

我自己是近一年来才建立起了阅读newsletter的习惯。每天早上就着早餐查看邮箱里的newsletter推送,尝试更少地依靠算法推荐来获取信息,而是通过喜欢的创作者不断链接到下一个创作者(就像通过参考文献不断追溯研究的发展脉络那样)。就像我永远会把朋友的安利放在首位去收看那样,我总是更愿意信任由人组建起来的信息网络而非机器的

对我这样的创作者来说,通过迎合算法来获取流量固然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,但背后牺牲的东西太多太重,是我无法割舍的。因此,也逐渐接受了自己会是一个小众创作者的定位。但小众不代表不希望被看见,选择newsletter,就是想成为”能在朋友圈、小框对话、散步聊天时被推荐的创作者“。像是——小时候会定期送到家门口的一份报纸,放学后会结伴去报刊亭买的青春杂志。想成为你和朋友间的专属回忆与话题。

此外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,我开头所说的“领航”并非指我比你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,因此想要“带领”你前行。我想做的不是一个导航,而是一张地图。我不会在每个十字路口都向你播报该朝哪转向,而只是尝试把我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想画成一张地图。你完全可以不接受我的观点和内容,但也许可以在这张地图的某个角落发现你想去的目的地。领航员只是一个探索的先行者,航行的方向完全由你决定。

2、自我建档

这个说法来自于我喜欢的一个newsletter“花生碎”。花生酱在newsletter的介绍里说,记录是种自我建档。很喜欢建档这个说法。前两年我开始使用notion整理读书笔记,大概的目的也与建档类似——给自己建一个“思想数据库”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意识到自己脑容量真的非常有限。有时候和朋友聊天或者看书时碰到一个熟悉的论点,想和之前看过的某段话联系起来,却久久回想不出那段话的具体内容。反复几次后,觉得建立一个可检索的思想数据库也许是一个解决方案。当然提升记忆力也是了:)

但也许除了知识之外,应该被同时记录的,还有个人在日常里的情绪、感悟与思考——也就是为自我建档。

这些年“日常”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,看多了会觉得这个词本身很有趣。日是太阳东升西落、循环往复,常是规则规律、恒常不变。两字组合起来,像是阳光下缓慢旋转针影的日晷,坚定地依循一套规则安静运行。此外也许还有声调的原因,日是第四声,常是第二声,组合在一起发音也莫名给人一种安定稳健之感。

有趣的是,最近风靡互联网的标题之一是“记录普通XXX的日常”。我原本一直疑惑这样标题的内容怎么能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。如果大多数人上网是为了追求信息的刺激,而日常一词本身就显得沉稳平静,若是再加上普通这类形容词,就更像是一条毫无波折的齐整直线了。那么,大家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去阅读和观看这类图文或视频呢?

若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大概就可以单独再写一篇newsletter了。这次只是提其中的一点,也是我想为自己建档的原因——日常是被创造的,而不是被记录的

其实与其说是“记录”日常,我更喜欢说“创造日常”。若不去回忆,过去就只是过去。若不去思考,回忆就只是回忆。而写作的过程既是回忆,也是思考。回忆使过去从模糊变为具象,思考使回忆得以拥有支撑未来的力量

时间不像是质地均匀的黄油,而更像是做工粗糙而卡顿的沙漏。在每次写作的过程中,我才真切感受到时间的流逝,感觉到自己在被过去的自己向前推着走。如果人生是一场搭积木游戏的话,客观的时间就好像只是把积木杂乱无章地堆放到盒子里,而主观的回忆与思考才是拿起那些积木来构建自我的过程。

一些最后想说的话

最后,其实这些年来我几乎尝试了流行的所有创作方式(视频、图文、音频等等)。我不知道大家最喜欢哪个。他们当然都有各自的独特魅力和力量,但对我来说,纯文字会是我心中永远的伊甸园。事实上,我的所有创作也都是基于文本开始的。所以选择开始写newsletter,大概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回归吧。

前几天在阅览室通讯里看到一段话,描述什么是好的文字

好的文字本身就是有力量的、充满魅力的。比如,不是非得插入很多表情包、电影剧照、日剧字幕截图,文章才能被读下去;比如,不是非得每句话都另起一段,才是这个时代的唯一能被接受的阅读节奏;比如,重要的段落不是非得大段大段上色和加粗,而是相信读者自己可以读出来。当然,文章标题也不是非得制造悬念以骗取点击,准确朴素就很好。等等。

好的文字本身就是有力量的。这种力量有时与算法的逻辑格格不入,但总能在人与人的连结里被不断传递下去。

我对天地间一切琐碎的日常事物都充满好奇,可是这一切与我又有什么关系?
“如果你真的睁开眼睛来看,你会从每一个形象中看到你自己的形象。
如果你张开耳朵来听,你会在一切声音里听到你自己的声音。”
——《最好金龟换酒》

感谢你看到这里,祝你在这里不断发现崭新的自己,我们保持联系,共同成长,一起飞行。

(newsletter第一期将于下周发布)

【关于我】

如果你对我更多的创作感兴趣,可以在这里找到我:

Newsletter: https://warpdrive.zhubai.love (这个网址可以用微信订阅)或 https://warpdrive.hedwig.pub

公众号:@曲率飞船

播客(小宇宙、苹果podcast、喜马拉雅等):@曲率飞船

微博:@亦银河

Bilibili:@亦银河

如果有什么想说的,也欢迎给我写信!地址:yinhediantai@163.com